close

移民社會的飲食主張    《島嶼的餐桌:36種台灣滋味的追尋》

 

部落格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就是分享,陳淑華也是以分享的心情,將每天媽媽所做的菜一一記錄下來,分享給廣大的閱聽族群。其中不僅紀錄吃到母親菜的滋味而已,而且分享了每一道菜所體會出的生活經驗,還旁徵博引了許多的文獻,只要提到相關的菜色或典故,作者都將這些資料羅列進書中。遠流出版社日前將這些段落彙集成冊,出了一本《島嶼的餐桌:36種台灣滋味的追尋》。

 

陳淑華在接受專訪時表示,原本從事媒體傳播業,但是工作遇到瓶頸,產生倦怠感,就成為自由工作者,作一些田野調查的事情。這些菜色及做法原來只是部落格的作品,很隨性的書寫,因為媽媽到現在還是每日做飯,而媽媽的菜色滋味總讓人很難以忘懷。純粹只是一種心情故事,但經過二年的時間慢慢累積,因緣際會下就出了這本書。

 

這本《島嶼的餐桌:36種台灣滋味的追尋》不是單純教導讀者菜色的做法,還將歷史緣由交代的很清楚。例如一道炒飯,作者就很詳盡的調查要用哪一種米最好吃,並引述本國文獻及國外的資料。像蓬萊米的命名就是在日據時代,由當時臺灣總督伊澤多喜男把台灣種植的日本種稻改名而成,像這類台灣民眾不會去注意的事,陳淑華都發揮追根究柢的精神挖掘出來。

 

陳淑華說,一開始是很率性的寫,有時候看到某一個點就會引發好奇心,想多了解其中的典故,就越寫越深入了。有時候網友的回應也很重要,有些網友對台灣的歷史很有興趣,他們的留言對我也有一些刺激,會告訴我某某東西在那一份文獻有記載過,他們給我許多啟發,也給我許多窗口看到許多地方。

 

書中所說的台灣滋味,不只是有台灣本土料理,甚至連北方的鍋貼、江浙菜的獅子頭、義大利麵都在書寫範圍,內容非常廣。陳淑華說,這些都是在餐桌上會看到的菜,這也是無意中的發掘,原來在食物的背後可以看到歷史的軌跡還有性格,很符合台灣移民社會的現況,就像外籍新娘變多,未來台灣的菜色也會更多元。歡迎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看看這本《島嶼的餐桌:36種台灣滋味的追尋》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im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